豆瓣9.1 这部28年前的作品至今仍不可超越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虹膜 Author 陈荣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编剧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虹膜(ID:IrisMagazine),作者:陈荣钢,原文标题:《围城》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知识分子电视剧 | 国剧经典。
语文老师最爱给学生推荐的两部基于文学著作改编的影视作品,一部是谢添导演的电影《茶馆》(1982),另一部就是由黄蜀芹导演的电视剧《围城》(1990)。
学生在课堂上认识的《围城》,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著作。
1947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两年后,《围城》开始在李健吾和郑振铎创办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并于同年6月收录进晨光出版公司赵家璧主编的「晨光文学丛书」中。在电影电视占据主流流行文化之前,《围城》就发行过众多版本,仅40年代的中文版本就再版过两次,并有多种外文译本。
《围城》(1990)
1949年之后,《围城》在市面上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后,钱锺书多次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出访,才为重新出版《围城》创造了机会,最终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10月正式重印《围城》。但80年代再版的《围城》只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并不为广泛的读者知晓。
直到199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厦门音像出版社于1990年联合出品了黄蜀芹导演的电视剧版《围城》,才将这部冷遇多年的著作再次推向大众观众,小说《围城》也重新流行起来并被奉为了文学「经典」。
作为毕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钱锺书本人多次对《围城》的创作表达不满,也对荧幕改编表达过谨慎的态度。电视剧版《围城》在问世后很快「封神」,甚至养活了不少盗版书商和音像制品商。
这部电视剧在1991年获得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以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直到今天它在年轻观众中仍留有不错的口碑。此外,作曲家关峡为《围城》创作的音乐也获得了 1991年电视剧最佳音乐奖。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们对于视觉流行文化的兴致以及电视的普及,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改编。
一方面,通过编剧和演员的努力,电视剧较为完整地还原了原著讨论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上世纪60年代,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围城》赞赏有加,认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基于这一点,电视剧做到了从文字到图像的转换,保留了原著幽默、冷峻、细节明确的叙事风格。
《围城》的故事结构很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围城」首先反应了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这种困境在钱锺书笔下是一种在事业、爱情等方面都「想出去」和「想进来」的矛盾而持续的状态。
电视剧着墨最多的人物是方鸿渐,他起伏的人生和纠葛的感情经历被作为剧本的主线。观众始终觉得故事围绕方鸿渐发展,因而「围城」的另一层意思也被突出出来。
在方鸿渐的故事里,生活是一个闭合的圆环。故事一开始,方鸿渐回到老家后发现,留学四年后什么也没有改变,还是过去的人和事,留学的生活却想露水一样没有痕迹。
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方鸿渐,直到最后和孙柔嘉结了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要的不是原来的人。」因此,方鸿渐从留学回国、四处奔波再到最终回到原点、一事无成的经历也是一次存在主义的历险、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
从技巧上说,编剧孙继飞将原著中分属九章的故事拆解为五个单元,每两集为一个单元,全剧共十集,差不多每一个单元相当于原著两章的内容。
从方鸿渐回上海,到卷入苏文纨、赵辛楣、唐晓芙等人的感情纠葛,再到四处奔波流浪、去「三闾大学」教书,最后兜兜转转回到上海过小家庭生活,五个单元较为完整地还原了原著的主要脉络。
为了突出方鸿渐的主线,编剧还刻意增加或强化了方与老家人的关系,比如他在恋爱问题上与父亲方遯翁的矛盾冲突。不过为此也牺牲了其他人的支线剧情,比如孙柔嘉和父亲的情节就被简省了。
电视剧还借用了小说中的四十余段旁白,按每集四段的频次分散在各集中。这些旁白起到说明和议论的作用,同时保留着钱锺书在原作中透露出的讽刺语调,正如编剧孙继飞的解释,说它们是「写在人生这部大书边上的注解、眉批、问号和感叹号,既冷峻又耐人寻味。」
例如第一集以海上航行的画面,用旁白交代了邮轮的来龙去脉:「这船依仗人的精明,满载人的喧闹,寄满人的希望,随时都把沾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这话也在暗讽方鸿渐,暗示了主人公在热闹与希望中终将一无所获。类似的旁白虽然给人一种站在高处自作聪明的感觉,但也随时紧扣住整部作品辛辣而冷峻基调。
《围城》讨论的语境和问题与钱锺书处于同一个时代,这是属于黄蜀芹父母的时代。经黄蜀芹回忆,她的父母就是30年代的海归留学生。
黄蜀芹的父亲黄佐临从剑桥大学硕士毕业回国的时间竟然与《围城》中方鸿渐回国的时间吻合,都是1937年夏天。此外,和方鸿渐、赵辛楣南下到「三闾大学」谋职的经历类似,黄佐临回到上海从事戏剧工作之前,也曾在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黄蜀芹不是个例,在她曾经就读的上海市三女中,有很多类似经历的家庭。导演实际在用一种回望的视角讲述父母辈知识分子年轻时的故事。换言之,她要追索和再现的是跨代际的故事,而自身经历与小说中的某些重合也在电视剧中产生了微妙的印象。也许正因如此,观众会感觉电视剧里的方鸿渐比小说里可爱了一些。
总的来说,陈道明塑造的方鸿渐形象没有书中那么强的讽刺意味。据说,当陈道明得知自己要出演方鸿渐有些犹豫,但黄蜀芹自信地认为陈道明的气质和方鸿渐有几分相像,坚持不换演员:「就是要陈道明演, 后备一个不考虑。」
电视剧中方鸿渐的第一次出场确实给观众一种玩世不恭的感觉。镜头通过苏文纨的视角,交代了甲板上倚靠栏杆站着的方鸿渐有着怎样不拘小节的衣着品味,也交代了他多少有点读书人的气质。为此,陈道明还通过减肥来适应角色的需要。
和原著相比,荧幕上的方鸿渐在人际关系上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情感的压抑和宣泄都被合理化了。方鸿渐的「病态」不再属于全体中国知识分子,主角们都是漂泊无定的人,每个人都是杨绛口中的「被动性主角」。
方鸿渐在感情问题上的错愕也是无助后歇斯底里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的专属,他们也是命运和选择权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大多数,是值得原谅的。
很长时间以来,对人物心理的细心刻画都被评论家视作《围城》的亮点,而黄蜀芹在这方面选择了一条与钱锺书不同的进路。作为现代主义小说,钱锺书在心理描写和分析方面更为严肃和专注,因为他始终试图勾勒知识分子进退两难的心理「围城」全貌。
他的写作与主人公处在相同的频率,有时甚至在言语中透露出折磨和煎熬。原著中写道:「鸿渐只希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这样深邃的描写在电视剧中作了迂回的处理。
大多数时候,黄蜀芹站在「第四代导演」的立场,选择借助时兴的新写实主义表现小人物群像复杂而交错的心理。因此,黄蜀芹的《围城》是一出10集的悲喜剧。总体来看,电视剧版《围城》的气氛较为轻松诙谐,而荧幕的优势在于通过视听语言构筑起身临其境的「游戏」场景。
例如,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发生在日常生活的肌理表面,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举止和情感让观众产生切近的感受,然后心理活动才从不同角色那里释放出来。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女性创作者,黄蜀芹对几位女性的形象塑造都要比钱锺书更饱满些,情感也更细腻些,而不仅仅作为男性关系纽带的象征物,代表着人们对于女性的四个认知面向。
在平实却充满细节的日常生活中,《围城》里的角色成为观众的身边人,至少是与导演有共同记忆和共通情感的观众的身边人,他们在一种和方鸿渐类似的永不停歇的过渡状态中,被无形的力量推来推去。为了和观众打通共同记忆和共通情感,导演至少做了两方面努力。
首先,黄蜀芹重新阐释了30年代的上海市民生活和上海人的精神面貌。在她看来,上海人的气质不是人们常说的小家子气,而是有一种「小中见大」的精气神。
此外,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更集中,江南士绅家庭被部分地转化为上海市民家庭,这对饰演赵辛楣、孙柔嘉和李梅亭的北京籍演员英达、吕丽萍和葛优造成了不小难度。
其次,电视剧中的场景都很考究,看得出来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比如,90年代初上海拆了很多老建筑而无法实现拍摄效果,为了再现原著中的时代感,大部分外景选在了绍兴拍摄。同样,为了复刻当时大户人家的家庭内景,家具的样式和摆设也按过去的要求来。
这一方面是新写实电影的要求,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保证场景带给观众的真实感受,让观众超越时代和空间,犹如身处三十年代。
另一方面,导演希望在故事的高潮让观众从影像中抽离出去,获得震惊与讽刺并存的体验。在一次访谈中,黄蜀芹谈到,她拍了好几个结尾,在最终采用的结尾中,方鸿渐万念俱灰地回到家中,躺在床上,祖传的挂钟响了六下。
这是最符合原作的结尾,因为它标志着方鸿渐寻找恒常生活的行动正式失败了,这也是作者和导演都希望读者和观众重新思考的问题。
推荐阅读
吴念真:杨德昌在创作上是个有洁癖的人丨独立电影《佛罗里达乐园》受关注的5个原因丨他用笔推拿,摹写出黑暗中的希望丨从《射雕英雄传》谈金庸是如何讲故事的丨向观众介绍角色名字的最佳方式丨别老说拼颜值了,艺考最该拼的应该是……丨后浪剧场vol.5丨场景怎么写?九个步骤让你一气呵成!丨你应该避免的五个剧本写作陷阱丨一个故事有几种讲述方式?向金马奖最佳剪辑学习如何讲故事丨10个小建议助你写出有创意的故事丨无论如何都要写到最后,只要放弃一次就完了丨黑泽明谈创作丨比起天赋,创作的欲望更加重要丨“打扰了,我是李安。再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遇